Skip to main content

七日谈 | 如此生活

Life sucks. Nothing good ever happens.

·2837 words·6 mins

坐在这里写周记不知道从哪里开始似乎已经成了常态。回忆这一周其实有很多话要讲,但我找不到串联起它们的线,更不用说要找到线头。一直在犹豫是给现在这个域名续费还是换个新的,或者直接省钱和咖啡馆用同一个域名,但现在这个域名都快过期了,还是没有答案。

从头到尾重刷了一遍 B99,八季一共一百五十集?不知不觉就这样看完了。当年后三还是四季都是追着看的,每周定时等待一部剧更新的经历总觉得很遥远。最近两年也不是没有等过更新,但总觉得等来的东西并不像之前那样让我兴奋,似乎只是在享受等待和更新这样一个过程。
看到后面两季,喜剧中加入了很多现实的元素,编剧在尝试写 MeToo、BLM、警民冲突和警察权力等等这些现实问题。前面不是没有,但更多还是点到为止,或用喜剧和 B99 这个家的温暖来消解这些。这次重看之前刷到一个帖子,里面展示了每一集的评分。看到七八季,尤其是第八季的评分很低。但当时追剧的我并没有觉得第八季水平不够,印象中我是又哭又笑着看完的。带着不理解的心情一集又一集看到第八季,我突然明白为什么第八季评分会这么低。观众的预期可能是前几季那些快乐的东西,并不想在一个喜剧里看这些所谓政治正确的讨论。b 站弹幕和评论区也有骂后两季因为政治正确,笑点都没有了,编剧硬写这些等等。但现实就是这样啊,有很多问题。B99 已经是一个足够真空的世界,每次遇到问题都有这些后来的家人们互相温暖。但终归是要和家以外发生联系的,尤其主要角色很多元化,怎么可能不遇到问题呢?当时追着看后面两季时,我的生活中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,而遥远的地方发生的事也在让我觉得世界崩坏。能看到一部喜欢的剧在试图讨论这些其实给了我很多安慰。即使问题没有被解决,只是看到这些东西被呈现出来就已经能让当时的我感到一些安心。喜剧不会一直演下去,世界也不会马上好起来,但如果可以的话,我们先点出来、直面这些问题吧。

其实近些年的 Doctor Who 也一直在面对这些问题。从女博士到黑人博士,很多很多看了这么多年 dw 的人竟然也在发出反对和歧视的声音。这不是一个外星人的剧吗?这个外星人能重生成不同的样子,难道性别和肤色不在这个重生池吗?都是外星人了,为什么又要用人类的标准来评判重生?我很喜欢 13,也很喜欢 15。
一个网友说只有在看特摄的时候情愿被编剧讲大道理教育。对我来说除了特摄还有 DW。我愿意坐在那里听主骑或者博士给我讲最朴素的道理,看他们去做正义的事,然后想我也要做一个好人。当然我也喜欢看那些提出问题的剧,就像 B99 在结尾季的呈现。但人有时候就是需要更简单的东西,需要看到你去做好事、做正义的事,能够战胜邪恶、能够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。我知道这个世界存在很多问题,但我也需要一些真空来安慰我,让我相信这个世界会变好,即使我看不到。
新一季播到第三集,对这季的不满还是主线感太强,Doctor 在追着重要的人跑。不论是 Ruby 还是 Belinda,都是一个非常非常特殊的人,Doctor 不再遇见普通人。还有一个不满是主角不可牺牲。可能是我的问题,现在看不了这种某一集出现一个角色,为了 Doctor 和同伴能活着牺牲。必须有一个人做出牺牲的时候,同伴不可以吗?就像上一季的 Rogue 和这集的 Shaya。为什么,为什么主角就更重要?
好了,坏的说完了,来说说好的。最新一集很恐怖!那种心里瘆得慌的感觉,有点看新版最初那几季的感觉,很喜欢。嗯……好像没有别的特别想夸的了,但我真的重新开始爱上这个剧了。很多人诟病 13 的剧情,但实际上从 12 开始我就觉得不是很喜欢。看 14 的时候因为对 RTD 有莫名高期待,总觉得我会看到新的东西,结果看了一个 10 的 2.0 版本,很生气。上一季对 15 的故事并没有很多期待,反而觉得很惊喜。这季因为有期待,一开始的确不是很喜欢,但越看越让我期待下一集有什么,这真的特别特别好。一周能有一个期待的东西就足够。

这周因为汪海林说的一些打同性恋的屁话,微博上的同志之声这个账号写了很长一段道理来解释为什么不对、这是歧视,汪怀念的是一个不自由不平等的年代。但这件事最终的落点又在讨论了千百遍的 “你们同性恋/性少数凭什么叫自己同志?能不能把同志还给伟大的共产党革命者”。没多久,同志之声变成了用户加数字,再后来只好改名为骄傲声浪。更好笑的是,一个爱国大 V 说让这个账号改名为同性恋之声,但如果真的改又会被提醒名称违规。不知道说什么,但就是很可笑。2025 年的今天,我们竟然还需要说歧视是不对的,“打兔子” 是不对的,一遍又一遍解释为什么用同志没错,最后在夹缝中改名为骄傲声浪,而这个名字还被批评 “你们在骄傲什么”。
北理工一个教授,出轨和男学生恋爱。具体因为什么分歧不清楚,反正结果是这个男学生举报了教授,而网络上因此引发的各种讨论都让我感到不适。不论是讨论男同骗婚还是讨论处罚速度,还是单纯猎奇两个男的恋爱,都让我觉得恶心。同学总想聊这个,可能觉得有趣吧。后来我躲无可躲,只好说我没有怎么看过这个,因为我特别怕看到网上聊这个的时候全是恐同发言。同学说:你不是不是同性恋吗?还在意这个。
看了本书,《鱼翅与花椒》。一个外国人在中国生活后写中国,里面有很多内容都让我发笑,尤其是三十年前的生活与当下如此相似。有一些内容又让我疑问,这是可以写的吗?难道是因为他是外国人,所以可以相对自由地讨论一些事情吗?那凭什么土生土长在这里的人,却在因写获罪。
我不知道说什么,方方面面都割裂又可笑。

大概因为在小红书总点进去那种抑郁焦虑讨论的帖子,所以就一直给我推。让我知道很多表现其实是躯体化,同时似乎也在加重我的一些感受,让我任何情况下都想要用抑郁焦虑这个借口来逃避。之前看到一个人问抑郁症总在想着死怎么办,我乐了,这不是底噪吗?点进去看到说没事,想死是正常的,想活才可怕。后来又在 Fedi 看到说抑郁并没有 “痊愈”,其实只是学会带病生活。
忘记是哪天,在跟着视频做运动的时候,突然冒出来一个念头,好想活下去,活到一百岁的那种活下去。脑子里瞬间出现那个说想活着才可怕的评论。而写下这一段也是因为不知道为什么,刚才就挺想活的。

家里有个亲戚过世,心梗,救护车来的时候已经来不及了,错过最佳抢救时间。心梗并不算是完全没有预兆的病,严重发作之前通常会胸闷心慌,但因为他刚好前几天摔了一跤,折断肋骨,不适都被掩盖。妈妈说各种事赶巧,本来有机会的,但生命就这样结束了。还说起他另一个朋友意外过世的一连串巧合,还有旺财最后一天的各种邪门,都是命,明明都可以不发生。当时我说,没有办法。但其实我在想,生命的诞生本身就来自一连串意外的巧合,可能这就是为什么生命的结束也往往因为一连串巧合。
我不知道。

乱七八糟写这么多,不知道该如何收这个尾了。论文没有多少进度,同人只写了一小段,还把自己写哭了。原来我不是不会写,只是没时间。因为想运动,曾经用来写同人的那固定一小时都挪用给了做运动。最近几乎没有生活,晚上在家还在改论文,补白天在办公室就应该做的事。这样不好,下周要把工作和生活分开。上班认真工一下,下班享受世界。
夏天来了,白天好长好长呢。